苏维词代表提出的《把贵州打造成全国山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议》收悉,现提出如下办理意见:
一、康养旅游开展情况
(一)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市民宗委高度重视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贵阳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支持贵阳贵安民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贵阳贵安民族工作“六个一批”专项行动方案》等,明确将康养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推动康养与旅游、医疗、体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依托贵阳贵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区位条件,突出不同地域康养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主题,大力发展山地康体养生、森林养生、洞穴养生、温泉养生、特色美食养生、道地中药材食药同疗养生、特色民居康旅等产品。如开阳白马峪温泉、息烽温泉等,将温泉养生与休闲度假相结合;修文阳明文化园,将文化体验与康养旅游相结合;花溪十里河滩、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将生态观光与康体养生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具有贵阳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康养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打造“爽爽贵阳·康养胜地”品牌,通过举办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阳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以及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广等方式,加大对我市康养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贵阳贵安康养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和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康养旅游赋能
贵阳市作为56个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近年来,不断投入中央、省、市三级衔接资金用于贵阳市民族乡村建设。在补齐民族乡村融合共建共享服务设施短板的同时,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建筑特色,逐步形成了开阳县禾丰民族乡“十里画廊”、“水东乡舍”,南江乡龙广小城镇;乌当区偏坡民族乡“原味小镇·醉美偏坡”田园综合体、偏坡和下院小城镇,新堡民族乡王岗小城镇;修文县桃源八寨;花溪区“溪南十锦”,高坡民族乡扰绕、石门、云顶小城镇和青岩镇龙井小城镇等一批以和美民族特色村寨为区域载体的旅游精品。并以18个民族乡和67个和美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突出“宜居宜业宜游”,推动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工作,修文县大木村、花溪区扰绕村、开阳县马头村获评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积极为康养旅游赋能。
二、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完善康养旅游产业体系。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模范市)“六个典范”建设取得成效,完成《贵阳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终期评估,做好《贵阳市“十五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谋划,一体推进“六个一批”专项行动和“六个一”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加大对康养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如发展康养旅居、康养研学、智慧康养等;推进息烽、开阳2025年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不断丰富康养旅游产品供给。
(二)进一步推进和美民族村寨建设。按照《贵州省和美村寨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利用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重点推进修文县岩鹰山村、乌当区偏坡村、清镇市小坡村、花溪区马场村、开阳龙广村5个贵州省和美民族村寨建设和美村寨建设。同时,将修文县岩鹰山村、乌当区偏坡村列入省“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工作试点,在和美村民族寨建设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有效举措和实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全省和全国和美村寨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协同文旅部门推进和美民族村寨串点成线,将特色鲜明的和美民族村寨纳入旅游精品线,推进农文旅、康养旅游融合发展。
(三)加强康养旅游品牌营销推广。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我市康养旅游资源和产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旅行社的合作,拓展客源市场,提高我市康养旅游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