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答复文号:筑民宗提复字〔2022〕2号
摘要内容:
市民宗委关于市政协第十三届第一次会议第32028号提案的答复
会办单位:
徐辉委员:
您和禄竹委员提出的《关于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保护修缮传统民居留住“乡愁”的建议》收悉。感谢您们对我市民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开展特色民居保护修缮情况
贵阳贵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有18个民族乡(包括新安新区湖潮苗族布依族乡),27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228个少数民族村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统战部的归口领导下,市民宗委按照中央、省、市相关要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民族乡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着力突出乡土特色和民族特点,打造新时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着力加强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工作。按照《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建立市、县两级发展改革、文化旅游、民族宗教、住建部门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贵阳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统筹好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尽量保持历史悠久村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在遵循原村庄整体空间形态开展新建工作,保留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坚持“修旧如旧”推进修缮工作。目前,南明区罗吏村的云盘古堡、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整个村寨的民居建筑从明朝保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大屯村的布依族村寨仍保留有近50栋木架青瓦房;开阳县平寨村光中、后寨等苗族村寨群众按照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建造房屋,“高脚仓”、“吊脚楼”、“石板街”等独具民族特色,精美奇特的石雕刻花纹也保存完好;南江乡几乎每个布依村寨民居按照当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保留房前屋后的成片花果和竹木;禾丰乡马头寨布依村寨百余户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交映衬,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加强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抓好民族歌舞、节庆、饮食、手工艺术等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调查、收集、记录、整理研究等工作,促进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坚持不懈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加大民族乡村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全市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基础工作。积极开展 “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风情节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宣传推荐民族特色,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建设了青山苗族乡苗族文化传习所,支持开阳县开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整理工作,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的文化遗产,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充分利用学校将民族舞蹈、刺绣等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引入课堂,开拓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目前,南明区罗吏村的民间布依舞龙从明朝保留至今;乌当区新堡乡的土纸技艺被列入了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云区牛场乡蓬莱布依村的地戏“杨家将”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开阳县的斗牛节、杀鱼节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花溪区高坡乡的苗族长号、清镇市流场苗族乡腰岩的“姊妹箫”、清镇市麦格乡的“布依刺绣”等众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建设中熠熠生辉。三是全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根据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尊重“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文化观进行保护传承,因地制宜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努力构建民族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打造,贵阳市逐步形成了开阳县“十里画廊”、“水东乡舍”,乌当区“原味小镇·醉美偏坡”田园综合体,修文县桃源八寨,花溪区“溪南十锦”以及清镇市红枫湖镇特色民族村寨旅游等民族乡村重要旅游精品线上的点、线、圈。截至目前,我市16个村寨获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64个村获得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旅游厅联合命名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挂牌。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乌当区偏坡乡偏坡村、下院村、王岗村、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清镇市红枫湖镇虎山彝寨等六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卷1)》一书。
二、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
一是近年以来,我市共投入中央、省、市三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5亿元到民族村寨建设中,实施各类项目300余个。项目涉及民居立面改造、基础道路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人畜饮水建设、村容村貌美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优化,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二是2021年,省财政厅 省乡村振兴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民宗委 省农业农村厅 省林业局 省水利厅联合下发的《贵州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提出了衔接资可用与支持中小型民族特色建筑修缮,这是首次明确提出衔接资金可用于少数民族民居修缮保护,对留住“乡愁”给予了资金支持和保障。但是由于办法出台时间较短,之前中央、省、市下达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属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在专门针对传统民居上的资金投入保护修缮力度不足,正如徐辉委员所述,仍存在传统民居破败、“空巢化”“老龄化”“现代化”等现象,需加强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工作。
三、下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保护修缮工作计划
一是按照最新出台的《贵州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衔接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民居修缮保护的规定,根据贵阳贵安18个民族乡及其他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民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专门用于传统特色民居的保护修缮。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强与市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与之相适应的资金加强特色民居的修缮和保护投入。二是由市民宗委起草的《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阳贵安民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送审稿)在第七条明确提出来了要突出乡土特色和民族特点,加大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民族乡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贵阳市民宗委已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纳入《贵阳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专项规划(2021-2025)》规划,其中,涉及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风情园、小型民族特色建筑修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50余个,将进一步推动民族特色村寨特色建设。三是结合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工作要求,贵阳市文旅局、发改委、民宗委和住建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贵阳贵安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把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物遗迹和民居、街道等传统建筑的保护治理,处理好新旧建筑关系、注重文化遗产的延续性、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坚持新建民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营造新时代和谐景观等内容纳入方案的重要实施项目,旨在按照地域特征、民族风格、文化特点的不同村寨类型加强村寨聚落传统风貌保护和特色民居分类保护,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争取到2025年打造5个左右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点。
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履行部门职责,共同为推动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2年5月25日
人大代表:
届次:市第十三届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