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构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意识,开阳县高寨乡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开设特色课程、丰富活动形式“四驱并进”,切实抓好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积极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切实增强全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凝聚力。
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基础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民族小学为载体,紧紧围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载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主题,着力加强学校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全校师生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发展自信。同时,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大英作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顾问,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落地生根、健康发展。
开设特色课程,整合文化资源。开设“民族艺术实操课+民族文化知识理论课”的课程,依托“苗欢苗娅”民族文化资源,邀请民间艺人、苗族文化传承人到校开展文化艺术培训,采取“现场授课+示范教学+实践操作”的模式,教学芦笙吹奏、苗歌演唱、舞蹈表演、蜡染刺绣、农耕纺织等民族特色艺术文化,全面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健康发展。为促进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苗族文化,学校依托“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以“5+2”课后服务为契机,积极把民族历史、语言和艺术等理论知识融入班级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热情。
丰富活动形式,凸显文化特色。通过“打造种植基地+开展文化活动+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模式。学校打造了麻、蓝靛草种植基地,充分把种麻织布技艺和染料制作工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感;充分结合“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依托“复兴少年宫”组织开展民汉语互译诗歌朗诵、民族舞蹈表演、蜡染刺绣、纺织竞赛、芦笙吹奏等民族文化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在活动中传承、在活动中创新。同时,将农村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石磨、犁耙、风簸、蓑衣、斗笠等工具呈现在体验区,组织学生近观体验,让农耕文明展现时代魅力和风采。
增设成果展区,营造文化氛围。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展览学生参加刺绣、蜡染、纺织、绘画等比赛作品,展示全校师生参加民族歌舞表演的活动图片,让学生在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中感受民族文化之美、民族文化之魂;开展“民族服饰进校园”活动,动员鼓励全体少数民族学生身着民族服饰进入校园和课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